无论是从课堂讨论的定义出发,还是从课堂讨论的心理机制出发,都可以达到以下共识:课堂讨论需要讨论成员的互动;讨论成员的严谨思维;讨论成员的可靠知识。这三点形成了课堂讨论的原则。
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要承担者和最终受益者,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,他们应该负起以下责任。
课堂讨论,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地位丧失,教师拱手让权给学生,相反,有效的课堂讨论,对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课堂讨论中,教师应该承担起以下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总之,有效的讨论并不会自发地产生,它往往需要教师平衡两种目标:所有学生都能参与;讨论内容促进学科学习。
首先,教师要选好讨论题目,问题不能太容易,必须是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,有一定的探讨性、争议性,这样通过参与课堂讨论,才能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。
总之,严谨的思维并不会自发地在学生讨论中产生,它往往需要教师采取两种措施:讨论前示范专家的思维、理解、监控行为;讨论中监控学生思维并提供支持。
总之,可靠的知识并不会自发地在学生讨论中应用,它同样需要教师采取两种措施:讨论前提出可靠知识的标准和运用要求;讨论中监控学生知识并提供支持。
![]() ![]() |
评论